行业新闻
组织机构
特邀指导与支持单位:
国际海洋工程师协会
国际疏浚协会联合会
亚洲船东协会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
中国港口协会接驳分会
中国船东协会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中海油
中国船舶
中交股份
中集集团
中远海运
招商集团
上海港集团
天津港集团
浙江港务集团
宁波舟山港集团
山东港口集团
河北港口集团
厦门港口集团
中国船级社
俄罗斯船级社
意大利船级社
荷兰鹿特丹港
德国汉堡港
韩国釜山港
斯里兰卡港
新加坡港
天津海事局等
博览会组织单位:
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博览会承办单位:
德励国际会展集团
振威国际会展集团
深圳振威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博览会执行招展单位:
励兴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战略支持媒体:
中国航运在线\海工人\风电圈网\海事服务网\龙de船人\龙船招聘网\龙船风电网\船海装备网\全球阀门网\点船网\仪表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为世界海洋观测提供中国方案

“在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全球海洋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上,一定要有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吴立新说。

本次大会上,吴立新作了题为《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面向变化的地球系统的中尺度-亚中尺度多学科海洋观测》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目前海洋观测和预测的一个重要瓶颈,是无法正确地分辨海洋的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而这些过程对海洋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上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未来应该围绕海洋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开展多学科的精细观测,揭示其中的主要物理机制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支撑高时空分辨率的模式预测预报系统,服务人类发展需求。

“海洋科学需要多国科学家开展多领域、多学科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研究,希望世界各国科学家能共同联手,共建‘透明海洋’,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谋福祉。”吴立新说。

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了大会的筹备,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于卫东是此次大会筹委会的3位联合主席之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冯琳作为于卫东的助手,参与了向亚洲国家及澳大利亚的海洋科研机构发出大会邀请的工作。

“我国的许多海洋科研机构主动提出参加此次大会,很多中国科学家参会,积极宣传介绍我国海洋观测领域的最新进展,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视野与风范,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冯琳说。

构建“两洋一海”观测系统

“外国科学家希望我国将海洋观测数据开放、共享。目前国内有很多大学正在建设数据资料库,努力推动海洋观测数据全世界共享,更好地服务全人类。”冯琳说。

会议期间,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副主任陈朝晖在会上透露,2020年,中国在西北太平洋的观测系统基本可以实现数据全公开。

陈朝晖作为吴立新院士团队成员,自2014年起全面负责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观测系统的构建工作。目前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洋观测系统构建有了新突破,团队自主研发的中纬度大型浮标观测系统,已于今年9月份成功布放在日本以东的黑潮延伸体海区;6000米级深海潜标系统的观测数据实时回传,真正实现了对海洋动力状态“看得清”;大型浮标的布放以及深海实时潜标数据的成功回传,打破了美日两国在该区域深海调查的垄断地位。

吴立新院士团队还研发了4000米级深海剖面自持式浮标,并于今年5月在南海北部完成了122个全水深剖面观测工作,目前在西北太平洋4000米级试验工作也正顺利开展。

“我们已将自主研发的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波浪能滑翔器、水下滑翔机等新型海洋移动观测平台投放深海大洋,为我国在‘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构建多平台综合观测系统提供了先进的国产化设备。”陈朝晖说。

“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几年之内构建起黑潮延伸体区域的观测系统,中长期目标是构建和完善‘两洋一海’区域观测系统。”陈朝晖说。

合作打造“透明海洋”

闭幕式上,大会组委会宣布,第四届世界海洋观测大会将于2029年在中国青岛召开,并进行了隆重的大会举办权交接仪式,将世界海洋观测大会的标志—船桨移交给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大会上,吴立新向世界各国海洋观测与探测研究领域科学家发出了“共建透明海洋计划共同体”的倡议,呼吁各方开展多尺度、多要素、多平台的综合观测,为全世界科学家、海洋主管部门以及公众提供有效的共享共用信息和技术,开展能力建设培训活动,提升终端用户对海洋资料的认知度和有效利用率。

据了解,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自成立伊始,就建立了“透明海洋”计划,以“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为目标,启动了观测、研究、预测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搭建了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峰会平台,启动了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中心等国际研究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全球海洋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当今全球海洋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2017年联合国启动“海洋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21~2030年)”的编制,确立了“透明海洋”等六大建设目标,鼓励各国、国际组织和全球海洋科学界、教育界积极参与。“共建透明海洋计划共同体” 的倡议将成为我国科学家对联合国新十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贡献。

“海洋观测是海洋科研的基础,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海洋观测主要依靠国家投入。而国外有很多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参与资助海洋观测。我们希望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我国海洋观测工作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冯琳说。